发布时间:2013-4-11 点击次数:1475 来源:
通过上消化道内窥镜进行活检以及对活检材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为胃癌(GC)诊断的常规途径。然而,这种方式却未能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开展,而在发达国家,即使在无主要临床获益的情况下,该方式仍得到频繁应用。因此,对于因风险增加而需要通过内窥镜进行筛查的患者,迫切需求一种简单的非侵入式检查方法。为此,我国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虎教授等人对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呼吸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可用于胃部疾病患者的GC鉴别。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3月期《英国癌症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
研究人员针对130例进行内窥镜/活检的胃部疾病患者(37例 GC/32例溃疡/ 61例病情较轻患者),利用纳米材料传感器,对获取的肺呼气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判别因子分析(DFA)相关模式识别方法构建了预测模型,检测了干扰因子(酒精/烟草消费;幽门螺旋杆菌)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由以下方法确定分类成功:(i)留一法交叉验证,(ii)采用随机盲法,将25%样本作为验证集。最后,通过互补使用气相色谱及质谱法,对呼气样本进行了化学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3种DFA模型均可对以下亚群进行良好区分:(i)在所有患者中对GC及良性胃部疾病进行区分(敏感性89%;特异性90%);(ii)在胃癌患者中对早期GC (I期及II期)及晚期GC (III期IV期)进行区分(敏感性89%;特异性94%);(iii)在良性疾病患者中对溃疡及较轻疾进行区分(敏感性84%;特异性87%)。检测发现模型对干扰因子并不敏感。化学分析发现,与较轻些的胃部疾病相比,GC及/或消化性溃疡患者5种挥发性有机物(2-丙烯腈、乙二醇丁醚、糠醛、6-甲基-5-庚烯-2-酮及异戊二烯)水平明显升高。除异戊二烯外,室内空气及呼气样本中的浓度均在个位数级别的p.p.b.v(十亿分之一)范围内。
刘教授等人认为,该探索性研究的初步结果为GC诊断及区分GC和其他胃部疾病,开辟了一条颇有前途的新途径。需要指出,该应用方法为补充性的,而且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鉴定出的潜在标志性物质未必可表征传感器响应差异。尽管本探索性研究尚无法获得较为深远的结论,但凭借这些积极的初步结果,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一项大型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对所观察到的胃癌表观模式及良性胃部疾病表观模式进行确认。